居易评弹-杨乃武与小白菜

发布时间 : 2017-12-24

 

夜深人静,琴调舒缓,自弹自娱,“亦不要人听”。在这里,诗人的自我陶醉讲究的只是一种“入耳淡无味”的恬淡和清正之音,并非着意追求完美的官能享受,只是为了养颐心性、导泄情怀罢了。有时,白居易弹琴并不仅仅只限于自我陶醉,还能为客人演奏一番呢!

松寂风初评弹定,琴清夜歌阑。偶因群动息,试拨一声看。寡鹤当徽怨,秋泉应指寒。惭君此倾听,本不为君弹。——《松下琴赠客》

明明是“松下琴赠客”,却偏偏说成是“本不为君弹”,这反映了白居易琴艺不仅高明,还要自我谦虚一番,他还曾以“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2)评弹来表明自己的自谦,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欲得身心俱静好”,能够全神贯注得欣赏音乐要比亲自演奏音乐效果还要好。

白居易既然已将“诗、酒、琴”以为一生中的“酷好三事”,故而琴在其生活当中的地位已是可想而知。在白居易晚年生活当中,弹琴竟为其每日早晚必做的一件事,《秋思》就是其“朝课”和“晚坐”之曲:蕊珠讽数篇,《秋思》弹一遍。从容朝课毕,方与客相见。——《朝课》  

晚坐拂琴尘,《秋思》弹一遍》。——《冬日早起闲咏》  

早晚都要“《秋思》弹一遍”,可见白居易对琴的挚爱是多么得执着,以至于他在出外旅评弹游时,船上都要带着琴: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不但经常自弹自娱,还曾教养过一些歌妓,“小玉”就为其中的一例:

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时已白头。——《伊州》

白居易的一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他的晚年。由于一生坎坷,导致思想消沉,音乐便成了他排遣愁闷、摆脱尘扰的养颐手段,有些诗虽然未免有点消沉,但却说明了白居易对音乐的爱好是终生不渝的。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就其渊源关系而言,是与儒家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一脉相承的,他的论乐诗文,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儒家的音乐与社会生活、礼乐关系等这些古代音乐思想常常涉及的问题上的。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评弹人们就已经发现音乐对人有教育净化的功能,《尚书·舜典》中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咏志,歌咏言,声依咏。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反映了通过乐舞活动,可以培养起“胄子”(氏族部落上层社会的子弟)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以及举行祭祀、礼仪、乐舞各类活动的思想观念。其中包括思想情操的陶冶、人伦关系的维系、行为准则的习得乃至乐舞技能的掌握等。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音乐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鼎盛时期。在这个阶段,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和论证。孔子把音乐作为一个人能够形成一种崇高人格的最高境界的标志,以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不过,孔子始终是将“礼”与“乐”相提并论的,因为只有“礼”与“乐”的结合,音乐才能起到教化的作用。荀子以此为基础汲取了道、墨、名、法诸家的学说,从其政治观念出发,认为音乐对治理人民是最有用处的,因为音乐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4)只有“论礼乐”,才能“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5)公孙尼子又极力推崇“和乐”,主张“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6)以为“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7)将音乐视为君子的准则,惟有君子才能通晓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