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举办“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第五十讲,知名评话演员、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李刚评话》主编兼主持人李刚先生做客上海师大,结合自己多年的评话演出经历作题为“苏州评话真的要灭亡了吗”的报告。李刚先生自1988年起开始说书,那时正值苏州评话最为萧条时期,曾一度下海经商,终因割舍不下评话事业,重返书坛。自编新书《文革风云》,2005年-2006年在上海、苏州、常熟等地演出,场场爆满,出现了近十几年来评话演出中难得一见的火爆场面。李刚先生亲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评话市场的衰落,对评话事业的命运与发展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上海艺术研究所彭本乐、周锡山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徐茂明、洪煜教授以及上师大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全体师生到场聆听了报告,讲座由唐力行教授主持。
首先,李先生认为苏州评弹的复兴需要天才型的演员。当今评弹市场上普遍实行的不是票房制,也不是包场制,而是“包工制”,无视演员的价值,不利于天才型演员的产生。有了票房才会有竞争,演员才有动力,而当今有正式票房制度的书场屈指可数。“包场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演员的价值,而“包工制”则纯粹将演员当作“匠人”,做一天工拿一天钱,使演员丧失了发展的动力,甚至演员自身也将自己当成了“匠人”。这是影响当今天才型演员培养、评话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二,李先生认为当前书场听众经历了听众到观众,再到受众的转变。所谓“受众”就是与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会发生互动的听众。演员要有意识加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并借助互动来完成演出。受众群体要加以细分,比如城乡受众是不同的。演员应根据不同有受众及时调整说书内容与说书风格。李刚先生以自己在农村演出发问“谁生肖属鼠”为案例,说明在特殊时期生肖属鼠的人几乎断代,而能得出生者大多是干部子女。揭示互动可极大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农民从打麻将“三缺一”到“一拉三”去听书的转变。
第三,书目方面,李刚先生指出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吸引听众。他以自己的《文革风云》为例,说明编写与时代密切相关作品的重要性,以及编写过程中不断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精神密不可分。李刚先生在上海说书时,下了书场,就进图书馆,甚至还因集中注意力读书,错过了闭馆时间,被关在了图书馆里。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演员的名气。听众只有喜欢上了你的作品,才会喜欢演唱作品的人。
第四,形势方面,评弹发展与国家形势密不可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1959年是评弹发展的巅峰时期,前五年得益于当时新民主义时期听客群体的多元、电影事业发展的缓慢。后五年的发展则与政府强制关闭舞厅,舞厅改为书场直接相关。1977至1985年是评弹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与当时文革结束后饿煞书场有关。
因此,李刚先生认为只要有好的演员、好的时机、好的作品,并能结合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评话艺术就肯定不会灭亡。
第二,李先生认为当前书场听众经历了听众到观众,再到受众的转变。所谓“受众”就是与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会发生互动的听众。演员要有意识加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并借助互动来完成演出。受众群体要加以细分,比如城乡受众是不同的。演员应根据不同有受众及时调整说书内容与说书风格。李刚先生以自己在农村演出发问“谁生肖属鼠”为案例,说明在特殊时期生肖属鼠的人几乎断代,而能得出生者大多是干部子女。揭示互动可极大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农民从打麻将“三缺一”到“一拉三”去听书的转变。
第三,书目方面,李刚先生指出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吸引听众。他以自己的《文革风云》为例,说明编写与时代密切相关作品的重要性,以及编写过程中不断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精神密不可分。李刚先生在上海说书时,下了书场,就进图书馆,甚至还因集中注意力读书,错过了闭馆时间,被关在了图书馆里。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演员的名气。听众只有喜欢上了你的作品,才会喜欢演唱作品的人。
第四,形势方面,评弹发展与国家形势密不可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1959年是评弹发展的巅峰时期,前五年得益于当时新民主义时期听客群体的多元、电影事业发展的缓慢。后五年的发展则与政府强制关闭舞厅,舞厅改为书场直接相关。1977至1985年是评弹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与当时文革结束后饿煞书场有关。
因此,李刚先生认为只要有好的演员、好的时机、好的作品,并能结合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评话艺术就肯定不会灭亡。
唐力行教授总结发言指出,李刚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对评话所面临的处境与今后发展的方向做了视野独特的分析,认为苏州评话艺术是不会灭亡的。评话本质在于讲故事,但不局限于讲故事,还要结合时势加以评论。评话评的空间很小,但只要评得恰当,还是有余地的。这要求演员要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关心国家大事。此外,市场是影响评弹事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怎么样使市场真正活跃起来,也是我们评弹人要不断思考的问题。